曲黎敏解读《伤寒论》|第十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(中)
曲黎敏 著
第十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(中)
美国医生认为第六个不需要治疗的病,是心脏早搏。他说心脏早搏许多人都有,特别见于年轻人。在心电图监测中,发现早搏很正常,不值得大惊小怪,更不需要各种治疗。药物、浓茶、精神因素、睡眠不好都会引起心脏早搏。
那中医认为该不该治疗呢?当然要治。其实,西医所说的年轻人早搏,当属于中医所说的心悸,也就是心突突跳,属于心肌缺血。其实这也是人体自救,心肌缺血,人体会自觉地加速运血以满足心的要求。这种心悸分两种,一种是肝血虚造成的心悸,可以用当归四逆汤;另一种心悸是水湿包住了君火,这时会用到苓桂术甘汤。所以,脉象和辨证准确很重要。
2019年11月末,人们震惊某明星在录制节目时猝死,细细考察,他是于半夜1点45分倒下,此时正是肝经当令,中医说肝为疲极之本,也就是肝最怕身体累,尤其半夜不能有过劳的体力活。据说到半夜,此节目已录制了17个小时,远远超越了人体负荷。死于丑时,也意味着此人素来肝弱,肝木生心火,肝败,则不能生心火,汗为心液,大汗必伤心血,心血枯涩,必心衰。再者,肝经当令时节正是人体阴阳转换时节,这时只有深睡才能完成人体阴阳转换。这也是失眠病人第二天早起全无精神的原因。另外,肝主藏血,此时人体要完成最深入的大扫除和代谢更新。目前提倡“夜间经济”,这是对人体最大的戕害,老天为我们安排了白天黑夜,就是让我们在夜间修复体能,而熬夜、胡闹一定是现在年轻人猝死的原因。夜晚,拼命地熬;白天,必然是一种失神的飘摇。只有年轻人相信身体有老本可以折腾,老年人再失眠也只是在床上“烙饼”,不敢大意,这也是我曾经说过的,人都在自己的优势中受伤,而劣势则是保护我们不受伤的根源。老人家都说不能逞能,大概也是这个意思。
而学习《黄帝内经》的好处是我们若懂得了这些,首先就可以自保,知道半夜肝胆经当令时属于阴阳气机转换,就要争取在晚上11点前睡觉。若非要说什么最养生,一定是充足的睡眠;什么最害生?就是剥夺你的睡眠。据调查,90%的年轻人猝死与熬夜有关。
关于心脏早搏、间歇这件事,我打过一个比方,我们都给自行车打过气,一下一下地打,这叫正常,现在我们没劲儿了,肝不足、血不足,就只能压半筒气,这时就要靠加速来打满轮胎,这种加速就叫早搏。加速中突然又没劲儿了,停下来大喘气,这就叫间歇。所以早搏是间歇的轻症,如果出现规律性的间歇基本上就危险了,比如三下一间隙、五下一间歇等。
从脉搏上来讲,只要出现规律性间隙就基本能算出寿命的长短。像这种人,你要告诉他吃完药再来诊断一次。为什么?因为要把他的脉,要知道他现在是不是从规律变成了不规律,如果变成不规律就进步了。比如一会儿九下一间歇,一会儿十九下一间歇,这种不规律就是好事,慢慢吃药调理,间歇就不存在了,慢慢地,脉搏就正常了,人也就没事了。
在中医思维中,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:中医的五脏并非血肉的五脏,比如谈到心,就有形、气、神三个层面。一、脏器的心,是血肉的心,是形,也是西医所指的心脏。二、气指经脉,还指心经与其他经脉的相关性。比如“心主血脉”“心与小肠相表里”“心开窍于两耳”“心在志为喜”等。三,心神指“心藏神”。
西医重在心脏,西医所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什么的,都是指“形”的层面,而中医,更多的是指“气”的层面和“神”的层面。比如有些人胸闷、气短,有濒死恐惧,在西医检查中没有病,而病人确实感觉不好,这些问题恐怕就得由中医来解决了。
咱们先讲一下心气的层面吧:
第一,“心主血脉”,手脚冰凉就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弱,就是心不能把血泵到手脚末梢。手脚是你摸得到的地方,摸不到的像头顶、子宫等都属于末梢,由此可以判定手脚冰凉的人子宫也寒、记忆力也衰退。而血液黏稠,就是阳气动力不足,阳气不足,则阴血不生。
第二,“心在志为喜”,人一紧张、郁闷,就会造成心脏压力。
第三,“心与小肠相表里”,按理说,现在的人应该不缺营养,可如果人长期食用垃圾食品,比如速食食品,小肠就会营养不足,精华少,供给心脏的能量就少。
第四,肝木生心火,肝血虚,也会造成心脏疾患。
第五,心火生脾土,真心痛的病根在脾,也就是营养过剩造成湿邪,会心下急痛。好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,多年的心脏病,却一直当脾胃病治。
第六,肾水克心火,心脏的动力源于肾,肾气不足,心跳无力,血液流速缓慢,就容易产生瘀血,天长日久,瘀血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,造成冠心病或心肌梗死。西医用手术和化学手段疏通血管、刺激心脏,却不知病根在于肾阳不足。如果肾阳充足,自然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得到恢复,心跳自然有力,瘀血自然得以破化,症状自然消失。
而神的层面,则指心藏神,即心主神明。胃血不足、肾精不足,心力就弱,心力弱,人就倦怠,没有精神。两精相搏谓之神,心阴与心阳交通无力,人就神不足。而人与人的差异就在于五脏神,所以人心神不足,思维力、精气神都会明显不足。
所以,现在修行讲究的“修心”,大家都要弄明白我们到底修的是形、气、神各层面的哪个心。而且形、气、神三个层面都可能造病,我们要治疗的又是哪个心?
怎么预防心脏疾患呢?中医讲究经脉,我们先看一下心脏疾患跟哪些经脉相关。
《黄帝内经》说心经走手臂上部外侧,然后沿手臂下缘,俗称蝴蝶袖的地方,过肘部少海穴,抵达掌骨突出的地方,最后循小指之内出其端,所以小手指麻木与心经有关。手臂内侧下缘为手少阴心经,手臂下缘外侧为手太阳小肠经,这也是经脉意义上的心与小肠相表里。长蝴蝶袖,其实也是心气衰败、小肠经无力,外加脾虚的结果。要经常抓揉这个地方,或者两手抓住矿泉水瓶子举过头顶,轻轻敲打大椎,不仅可以锻炼手臂,而且可以防衰老。或者没事用手指掐手臂下缘,大拇指掐的就是心经,其余四指掐的是小肠经。
心经“下出腋下”。腋窝下有一个极泉穴,大家可以用右手大拇哥去弹拨左极泉穴,那里有一根筋,一拨,小手指和无名指就会发麻。极泉这个名字非常有意思,所有泉都在地下,比如脚心是涌泉。极泉,可以说是天上的泉,所以极泉至关重要。很多妇女的极泉穴特别疼,这跟长期情志不舒有关。
西医认为腋下是淋巴系统,淋巴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功能系统,它遍布全身各处,表浅的淋巴结肿大也可为原发或继发的恶性疾病引起,例如锁骨上窝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时,应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:(1)有无结核的可能,据有关文献报道,近年来淋巴结核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。(2)是否是恶性肿瘤转移所致,如乳腺恶性肿瘤可转移至锁骨及腋窝淋巴结,肺癌可转移到锁骨上、颈部和腋下淋巴结,胃癌可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,食管癌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。
从中医经脉上讲,走腋下的,有心经“下出腋下”,肺经“从肺系横出腋下”,心包经“下腋三寸,上抵腋”,胆经“从缺盆下腋”,可见腋下疾患与心情有密切关联,跟心肺压力大有关,跟不高兴有关,跟胆气被憋有关。
女子的乳腺问题、淋巴问题其实通通是心情的问题。一看经脉就清楚了,所以会笑的女孩子招人稀罕,女孩若天天丧气着,就招人烦。会笑的女孩通常好命,现在很多男子喜欢的美女要么神经质、要么忧郁症,你又不是菩萨,度不了别人,最后只好自己跟着疯。如果你跟一个人生活在一起总生气郁闷,还真不如分开了好,保持情绪的稳定其实就是保护淋巴系统。
若是慢性心脏病,心跳出现间歇并兼有早搏,用大剂附子理中汤加阿胶15克,以发挥精气敛藏的功能,会有良效。但在治疗过程中,有些患者的腋下会出现肿块,这属于脏腑疾病走到经脉了,是好事,即属于心脏病减轻的表现,继续服用大剂附子理中汤,肿块即可消除。关于这点,我有过切身体会,刚学医那会儿我试吃附子理中汤,发现手臂有异样感,想起家族有心脏疾患史,便坚持吃了一段时间,后来病走到手掌心,开始手心出油汗,甚至握手无力,最后走到手指尖,然后就没事了。
心脏疾患,《灵枢·经脉》篇说还会表现在其他经脉中,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:
在肺经,是“烦心胸满”。这是因为肾精亏损不能发挥敛藏的作用,阳邪上壅不降,所以出现心烦、胸部憋闷。
在胃经,是“心欲动”。就是心慌,我们总说饿得心发慌,就是这种感觉。这是胃的阳明燥火过旺,以至于厥阴肝血不能制约之,所以心脏跳动幅度较大,精神不安。到了手厥阴心包,就会出现心中澹澹大动。
在脾经,是“心下急痛”。这个是由湿邪造成的真心痛。心下不就是胃吗?所以好多心脏病被误认为脾胃病,现在西医最容易误诊的就是胃疼和心脏的问题,会误治好久。心下急痛症,即胃的上口处突然出现疼痛,其实这是真心痛,是真正的心脏病。
脾经造成的心脏病有以下几种表现:脾主肌肉,嘴唇是脾,所以很多心脏病人嘴唇都是紫的。牙龈也属脾,牙龈能包住牙,就是土克水。牙龈要饱满,这个人脾就强,心脏就强。每天早晨刷牙牙龈流血的人就要小心心脏病。
西医只是根据长期的经验,认为只要牙龈不好的人就会有心脏的问题。其实,脾胃与心关系密切,在于心火生脾土,心是脾之母,母壮子肥,母亲强壮的话儿子就肥硕,即心脏好,脾胃就好。但是如果脾胃不好,就好比儿子过得不好,需要钱但儿子通常不跟老婆要钱,因为根本要不出来。那怎么办?还有妈呢不是?儿子跟母亲要钱,就是“子盗母气”,因为只有父母对子女永远不讲任何条件的。一旦子盗母气,母很快就衰败了。即脾有病,心即病。
脾经经脉“系舌本,散舌下”。即舌下有一个系带,直通脾经。这也是为什么心脏病发作时,舌头有发紧的感觉。其实这里也连着下巴,人被气着的时候,下巴乱抖,就是心脏急掣,人说话就也不利索了。一般来说,下巴大的人更沉得住气,小下巴的人脾气偏急,都跟心脏的能量相关。
过去中国的审美是喜欢国字脸,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演员个个都是四方大脸、浓眉大眼,身体好。现在为什么有些男的被叫作小鲜肉?就是身子弱,就剩下鲜了,都是小尖脸。下巴小的人虽然灵秀,但心灵偏脆弱。而当官的和做生意的,还是以大下巴的人居多,这种人心脏能量强,抗打压。
“心主舌”。脾胃所主之五味,由心感知,心之苗为舌,舌有味蕾能辨五味,传递不同味觉之信息给心。舌,能辨五味,所以,人能吃得有滋有味,这也是心力强大的表征。此次疫情中的病人有一个特别之处,就是嗅觉味觉丧失,其实,就是肺、心、脾三经的病变。只要有心肺的问题,预后就不好。
跟舌头有关的经脉还有: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,所以舌头的僵硬和不灵活与心病有关。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舌本,足厥阴肝经之脉络舌本,足太阴脾经之脉,连舌本、散舌下,所以,五脏病变,都会影响到心脏,并通过舌头有所表现。前不久,还治疗了一个舌癌,无非是先强心、肝、脾、肾,从根儿上治,而不必仅盯着舌头。
心经出问题,是“噫干、心痛”。这是心血虚。
肾经出问题,是“心如悬若饥状,气不足则善恐”“烦心”“心痛”。心如悬,就像心吊到嗓子眼,他怕你不懂心如悬,就后面补充一句:若饥状。就好像饿了一样心一直发慌,并且有恐惧感。
心包经出问题,是“心中憺憺大动”。心憺憺大动,就像动画片里表现的那样,心扑通扑通地跳。这种病,看上去很重,但实质上是最轻的心脏疾患,因为病在心包,而非心脏。
胆经出问题,是“心胁痛不能转侧”。这属于气化无力。在临床上见过这样的病人,晚上睡觉翻个身都难受,服几服白通汤就没事了。
现在很多人从健身房出来就洗冷水澡,不知道这种方法最损心脏,可能造成心律不齐症。中医看病是一定要见到本人的,不望闻问切,有时还真找不到病因。
我见过一个心律不齐20多年的病人,病因一定在20多年前,脉象上显示此人被惊吓过,可病人已然想不起什么了。我突发灵感,问他:“20多年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没有,你大汗淋漓时被人泼了一盆冷水?”那人差点儿跳起来,他说一次锻炼后被体育老师泼了冷水!于是,一切迎刃而解。心主血脉,而汗为心液,本来大汗淋漓就伤了心液,又被冷水一激,惊吓又伤厥阴肝经,从此心律不齐,如此辨证准确后,七剂当归四逆汤而愈。
还有一种心下急痛,根源在于脾湿。脾湿包住心火,心火要自救,就是心下急痛。这种水湿泛滥造成的心悸可以通过服药(比如苓桂术甘汤)来解决。如果马上手术和吃西药,就有可能属于过度医疗。若懂中医医理的话,几服药就能解决问题。
使用苓桂术甘汤的要点是:大水舌头,面色黧黑,甚至在额头、脸颊、嘴唇边有黑色的水斑,还有人水气上冲,犹如“梅核气”,吐也吐不出,咽也咽不下。还有人心悸头晕,头晕,要么是心阳虚、脾阳虚,不足以养上窍,要么是心阳被水寒之气蒙蔽。心阳通不到末梢,人还会手指发麻,颈部血管憋胀疼痛等。
《伤寒论》:“伤寒,若吐,若下后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(这句意味着这种病人起来就头晕,躺下就没事),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。茯苓四两,桂枝三两,白术、炙甘草各二两。”
在这个方子里,茯苓、白术这两味药都在解决水的问题,桂枝在解决风的问题,甘草在解决心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茯苓,渗上焦湿;白术,祛中焦湿;桂枝,通心阳;甘草,强心。每味药可以干自己的事,又可以组成组合拳解决根本问题。医理明澈,用药如用兵。真是妙不可言。
当下医学,只要是听说心不安宁,就忘了辨别阴阳,一味地用人参、酸枣、茯神、远志、琥珀、龙骨、朱砂、地黄、当归、元肉等补血安神,不知如果是心阳衰败,此种做法就无效。
心脏疾患如何辨别阴阳呢?具体辨别方法是:心血不足的人,血不足则火必旺,人就多烦躁,小便短赤而咽中干,肌肤枯槁憔悴。而神不大衰,甚则狂妄喜笑,脉必细数,或洪大,喜食甘凉、清淡、油润之品。
心气不足的人,表现为少神疲倦、喜卧懒言、小便清长,或多用心一点点,就潮热而自汗出。言者,心之声;汗者,心之液。多言、劳力及用心太过,则心气耗。气耗则不能统血,故自汗出。心阳一衰,阴气上逆,人就会呕吐,脉象细微,抑或浮空,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。
所以,面诊和把脉是辨别阴阳最快的方法。
这里咱们讲一个治疗心脏结代,也就是过度劳累造成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吧。如果你过劳、长期熬夜,又过度思虑,脉象已出现结代,就要服炙甘草汤了。
先说脉象。张仲景说:“脉按之来缓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结。又脉来动而中止,更来小数,中有还者反动,名曰结。”就是脉动而中止,停一下,然后再跳,或再跳时有加速的象,就是结脉。而代脉是“脉来动而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者,名曰代”,就是脉动而中止,其中间歇时间长的,叫代脉。这两种都属于阴脉,得此脉者,必难治。
正常人是感知不到心跳的,一旦感知到心跳,轻者为悸,重者为动悸、间歇,这就是心脏有毛病了,再疼痛问题就更大了。
伤寒脉结代,心动悸,炙甘草汤主之。
甘草四两,炙。生姜三两,切。人参二两。生地黄一斤。桂枝三两,去皮。阿胶二两。麦门冬半升,去心。麻仁半升。大枣三十枚,擘。
现代基础用量:炙甘草12克,生姜9克,人参6克,生地黄50克,桂枝9克,阿胶6克,麦门冬10克,麻仁10克,大枣10枚(擘)。
为什么这个方子以炙甘草命名?过去我们总说甘草是默默无闻、低调的“国老”,在很多方子都默默无闻,在这个方子里它却是威武的主角!所以国老也是有担当的,尤其是当生命有危急的时候。现代医学也发现甘草中提取的甘草苷有强心的作用。值得探究的是,古人不搞中药提取,也知道甘草可以强心,只要心衰、心悸,都会重用甘草。
有人问:“用生甘草行吗?”不行,一定要用炙甘草,也就是要把生甘草要用蜂蜜炙过、炒过。因为甘甜之味可以补中益气,而气与血都生于中焦脾胃,气血足了,才可以充养血脉,也就是充养心。
还有人问:“单吃一味甘草行吗?”不行。光强心,而心血不足,心肾不相交,不仅治不了病,还会造病。
心与肾同属少阴,中医治心脏从来都不是单治心脏,而是心与肾,同时下手。因为谁是心的主人?元气。而元气又藏于肾,所以肾为心之主。所以光补心不成,还得用生地、麦冬、麻子仁入肾,滋阴润燥养着血。麦冬、地黄、阿胶、麻仁,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,再用阿胶收敛心血,用人参补五脏虚和补元气之虚。
同时,阴不得阳,则不化,所以此方还用了桂枝、生姜和清酒来化上述诸药。其中,桂枝通心阳,又可以理气、止痛;生姜可以开其心窍,逐痰涎,最关键生姜还通神明。谁主神明?心。所以,在这个方子里,生姜排第二。而清酒,就是白米酒酿,可以使生地、麦冬、阿胶等不至于粘连,同时还通利血脉,这也是平时稍稍喝点儿清酒对人身体有好处的原因。
最后说一下大枣,大枣是张仲景很喜欢用的一味药,《伤寒论》共有113方,应用大枣的有40个方子,其中桂枝汤、葛根汤、小建中汤、大小柴胡汤等20多个方子都用大枣12枚,张仲景用大枣12枚应该有调和十二经脉营卫不和之意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也说:大枣为上品,“主心腹邪气,安中养脾,助十二经,平胃气,通九窍,补少气,少津液,身中不足,大惊,四肢重,和百药,久服轻身长年”。而炙甘草汤用大枣三十枚,用于治疗“心动悸,脉结代”之证,30是2、4、6、8、10五个阴数之和,以应地数。用诸阴之和峻补真阴,养阴补血以复脉。所以此方又叫复脉汤。
这个方子的煎煮法也有些特别。
《伤寒论》说:上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内胶,烊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一名复脉汤。
具体就是先用清酒和水煮炙甘草、生姜、人参、生地黄、桂枝、麦门冬、麻仁、大枣八味,然后倒出来汁液,再把阿胶放进去,化开。我一般用到阿胶时,都主张把阿胶敲得碎碎的,这样汤汁一倒进去,搅拌、晾凉就可以吃了。
此方属于有点儿救急的方子,所以不可常服。特别劳累后,感觉心脏跳动异常时,可以喝一两剂,常服会水肿、泄泻,因为阴药毕竟难化,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。
此外,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还有几个治心脏病的方子,也非常好用。
胸痹之病,喘息咳唾,胸背痛,短气,寸口脉沉而迟,关上小紧数,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。其中,瓜蒌疏通经络;薤白这味药有点儿蒜味,有兴阳通窜之效,白酒疏通血脉。
胸痹不得卧,心痛彻背者,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。
也就是:栝蒌实一枚,薤白三两,半夏半斤,白酒一斗。
现代基础用量:栝蒌实12克,薤白、半夏各9克,白酒70毫升(非现代之白酒,实为黄酒,或用醪糟代之亦可。)
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冠心病、心绞痛、风湿性心脏病、室性心动过速、肋间神经痛、乳腺增生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创伤性气胸、老年咳喘、慢性支气管肺炎、慢性胆囊炎等。
胸痹心中痞,留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抢心,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;人参汤亦主之。这里的人参汤就是理中汤。
房颤,症状就是有一股气由下往上蹿,即由腹部向上蹿,古代称为奔豚。奔豚,关键在于气化无力,心气心血大伤后,肾气逆,欲上凌于心。
《金匮要略》说:“奔豚病,从少腹起,上冲咽喉,发作欲死,复还止,皆从惊恐得之。”这个病有点儿像阵发性心律失常或房颤,人会有濒死恐惧。治疗这个病,《金匮》给了三个方子,奔豚汤、桂枝加桂汤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。这里主要讲一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。
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
茯苓半斤。桂枝四两,去皮。甘草二两,炙。大枣十五枚,擘。
现代基础用量:茯苓20克,桂枝12克,炙甘草6克,大枣15枚(擘)。
其中,茯苓渗上焦湿,逆气上冲主要是肺气不降,茯苓正好解决上焦的问题。桂枝通心阳,调和营卫;甘草强心。此处大枣用15枚,其中,一、三、五、为阳数,其和为九,故九为阳极之数。二、四为阴数,其和为六,故六为阴之极数。阴阳之数合而为十五数,乃阴阳五行之数,取既补阴又补阳之意。
上四味,以甘澜水一斗,先煮茯苓,减二升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此方煮法奇特,先是甘澜水法:取水二斗,置大盆内,以勺扬之,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,取用之。这样做,在于不助水寒之邪。然后煎茯苓减至800毫升,纳诸药,煮取300毫升,去滓,温服100毫升,一日三次。
下面说说体检的问题。因为在西医能用仪器查出病灶之前,人应该已经有很多不舒服的临床表现了。比如:心肌缺血,会恍惚、心悸、心律不齐。心阳不振,会胸闷,总想当胸捶几下等。还有膈肌不降,不能深呼吸,会憋闷,常叹息。肺气不肃降,感觉憋闷,脸色赭红等。还有肾精不足导致的早搏、间歇,心包的“心澹澹大动”等。但去医院检查后,又没问题。一旦真有问题了,又是大问题。
体检的双面性在于,一是可以早发现病情,二是过度体检又可能造成过度医疗。人一旦从体检中得到某个结论,就开始郁郁寡欢,忧思难忘,担心害怕,或一顿乱治,从而真的把小毛病治成了大毛病。有的老干部每年都体检,都没查出有癌症,可末了一次体检居然查出了癌症晚期,百思不得其解,最后忧愤而死。所以我常说,有些体检就是告诉你有病又没法治,就是让你体验绝望。还记得我那句名言吗?“人,不是靠指标活着,而是靠感觉活着。”
有人问:“到底该不该体检呢?”当然应该。如果有症状,就要去体检,比如出现肿瘤指标的人服中药后,我也鼓励他去体检,因为只有这样,病人才有真正的安心。但最大的问题是:有时候有了症状去体检,也未必能诊断出病来。
比如,有位领导去医院做了身体的全面检查,最后医生欣喜地告知这位领导:“恭喜您啦,您的各项指标比年轻人都好!”这位领导都快哭了,他说:“我之所以来体检,是因为最近发生了几次胸闷晕厥,现在走路都走不直了,走到水边就要往水里栽,可你却说我各项指标完全正常!这怎么解释呢?”最后医生还是没能检查出他哪里有问题,只是脑电波放电有点儿异常,于是便写了个疑似癫痫,又把领导吓得够呛。总有人被疑似×××吓坏,对医生而言,可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对脆弱的病人来说则是千斤压顶。法院判了刑还允许申诉,而医院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人坠入深渊。最后他只好来看中医,其实不过是中焦痰湿瘀阻,气血阻滞,先在大椎、风府等穴位放了些瘀血,然后再服20多服中药也就解决了身体侧歪的问题,又能走直道了,也不胸闷昏厥了。
还有个病例也令人深思。某人,腹痛,到医院检查为胆结石,西医主张手术,病人拒绝了,开始服用所谓专治胆结石的中药秘方,无效。又去医院检查,胆结石依旧,又添了胰腺炎,于是打吊瓶消炎,归家后吃得多了点儿,心脏马上就不成了,直接进ICU做了心脏支架。此人甚为不解,如果这么追着治下去,自己到底得的什么病呢?
如果弄不清楚原因,怎样进行治疗呢?不断地切除吗,那是治疗还是伤害?其实,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见病治病的不同。
中医认为胆经与心经有关联,其实现在西医也发现了胆病与心脏病的相关性,叫作胆心综合征。
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中说胆病有几种表现:(1)善太息。这是胆气被憋,其实胸闷也有同样的表现。(2)口苦。这是胆汁上溢,则苦。(3)呕宿汁。即胆汁疏泄功能不能发挥作用,不消化食物,则呕宿汁。(4)心下澹澹,恐人将捕之。心下澹澹大动,本是心包的病,胆病怎么会显心包病呢?《灵枢·营气》说:“(心脉)合手少阳,上行注膻中,散于三焦,从三焦注胆,出胁,注足少阳。”也就是心经通过心包、三焦,与胆经相通。如此,中国成语说“胆战心惊”确有其事,就是“恐人将捕之”,就是胆虚、心也虚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如果胆囊区或上腹部疼痛,检查没有发现肝胆或上腹部有问题,那一定得考虑会不会是心脏的毛病;患胆囊炎、胆结石时,也要注意保护心脏,因为胆囊疾病完全有可能诱发心肌缺血、心绞痛和心肌梗死。西医称这种情况为胆心综合征。
在《藏气法时论》里,说到心病的反应时,谈到的症状也像胆病:心病者,胸中痛,胁支满,胁下痛,膺背肩胛间痛,两臂内痛——两胁胀满,胁下疼痛,膺背肩胛间痛,这些,同样是胆病的反应。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,最常见的放射性疼痛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处。而且,人变老,也从肝胆老化开始,比如《灵枢·天年》中说:“五十岁,肝气始衰,肝叶始薄,胆汁始减,目始不明。六十岁,心气始衰,苦忧悲,血气懈惰,故好卧。”这个卧,就是“葛优瘫”,斜着倚着,总之躺都躺不正了。
我们平时怎么养胆呢?五件事:(1)早睡。晚睡伤胆,凡是晚睡的人,胆都不好,因为胆气是夜里11点生发,夜里11点到次日1点,正是胆经当令的时候,这时不睡觉,还吃东西,人就分泌胆汁,久之,胆就会出现问题。(2)吃早饭。如果胆不能按时疏泄,气机就会郁滞不通,天长日久,郁滞化火,就会发展为胆囊炎,胆汁沉积结聚就可能形成胆结石。(3)挺胸抬头,可使肋骨张开,增大体腔的空间,胆囊也就不受到挤压。(4)情志舒畅,凡事别憋着。(5)胆是中正之官,正直、刚烈是胆的本性,别想歪的邪的,别做歪的邪的。
西医认为,胆囊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。右上腹痛一般主要有:急性胰腺炎、右下肺炎、急性膈胸膜炎、早期带状疱疹、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阑尾炎等。其次,胆汁有消化高脂肪食物的作用,而胰腺有消化高蛋白的作用。很多人喜欢长期服用营养品,却不知这样会给胆囊和胰腺造成极大的负担。我的原则是先把饭吃好,至于营养品,如果不懂,最好别沾。
有人问:“胆囊摘除了,还有胆气吗?”当然有,胆经还在,胆气是胆经的表现,而不是胆囊的表现。胆囊摘除,胆经自然受损,但不会影响全部。胆的特异性在于,一方面它归属于六腑,另一方面又归属于奇恒之腑,与脑、髓、骨、脉、女子胞等同等重要。
胆病有一个特征,就是人容易口苦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说:“夫肝者中之将也,取决于胆,咽为之使。此人者,数谋虑不决,故胆虚气上溢,而口为之苦。”这就是口苦的原因。
足少阳胆经,是人体侧面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:起于目外眦,上抵头角,入耳中,下耳后,下颈合缺盆,以下胸中,贯膈络肝属胆……一直到小脚趾次趾之端(足窍阴穴)。从经脉上看,头面部疾病、偏头痛、耳病、两胁痛、带状疱疹、肝胆病等,都与胆经相关。
其中,有些穴位是胆病的救急穴。
阑尾穴,属于经外奇穴,位于足三里穴直下2寸。主治急、慢性阑尾炎,急、慢性肠炎,下肢麻痹或瘫痪。可针刺或按揉。
胆囊穴,也属于经外奇穴,正坐或侧卧位时,在小腿外侧上部,位于阳陵泉直下2寸。主治急、慢性胆囊炎,胆结石,胆绞痛,胆道蛔虫病等。治胆石症、胆绞痛,可以针刺胆囊穴、内庭、公孙和三阴交。
还有阳陵泉穴,可以灸之。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。针刺阳陵泉、支沟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。期门穴、日月穴是肝胆之气募集之所,按揉能疏利肝胆的气血。
胆囊炎,可根据患者的病因及症状,适当服用以下不同方剂:大承气汤、大小柴胡汤、茵陈蒿汤、白通汤、瓜蒌薤白白酒汤等。
大家看这些方子,会发现:白通汤、瓜蒌薤白白酒汤等都是治疗心脏疾患的,先解决心脏疾患,就是先固摄未病的脏器,因为一旦胆囊疾患影响到心脏,救治起来就麻烦了。
对急性胆囊炎、阑尾炎、急性胰腺炎等病很有效的一个方子是大柴胡汤。前面我们讲过小柴胡汤了,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?
首先是大小。大的,力量就大;小的,力量就小。比如《伤寒论》里有大小承气汤、大小青龙汤,大小柴胡汤。
其次,内含药物不同。
小柴胡汤方:柴胡、黄芩、人参、半夏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大柴胡汤方:柴胡、黄芩、芍药、半夏、枳实、生姜、大枣、大黄。
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。呕不止,心下急,一云呕止小安。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,下之则愈。
柴胡半斤。黄芩三两。芍药三两。半夏半升,洗。生姜五两,切。枳实四枚,炙。大枣十二枚,擘。……一方加大黄二两;若不加,恐不为大柴胡汤。
现代基础用量:柴胡12克,黄芩、芍药、半夏、炙枳实各9克,生姜15克,大枣4枚(擘),大黄6克。
右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大柴胡汤去掉了人参和炙甘草,因为大柴胡汤证里有胃气凝结的胃气实证,比如会“心下急、呕不止,郁郁微烦”,舌苔黄腻,就不能上补药和甜药了,这时再补,人就更难受了。
大柴胡汤加了芍药、枳实和大黄,就有点儿承气汤的意思了。芍药平肝胆之逆,可以止痛。凡用到大柴胡汤的,都有急腹症的表现,也就是肚子疼痛的位置有点儿靠边上,比如上文所讲的右上腹痛等。因为肝胆经都靠边上,所以只要是侧面实性疼痛,不管上腹还是下腹,这个方子都可以用。不仅急性胆囊炎、急性阑尾炎、急性痢疾可以用,热性下利红白的、脉弦有力的也可以用。
用大黄和枳实,可以利气消痞,有泻下的作用。在此方煎服法上说:一方加大黄二两;若不加,恐不为大柴胡汤。因为大柴胡汤是个下法的方子,原文说:下之则愈。所以没有大黄还真不成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说:“大黄,主下瘀血,血闭,寒热,破症瘕积聚,留饮,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。其破症结,散坚聚,止疼痛,消肿胀之功,用之如神。”所以大黄乃君主之药,故号将军。一般少腹之硬痛,让人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,一用大黄泻之,苦楚之境,顿时变为快乐之场,不只是腹中安然了,全身手足疼痛等能得以消停。
大小柴胡汤虽然都有生姜,但大柴胡汤生姜用五两,小柴胡生姜用三两。这是因为生姜可以止呕,可以破胃之寒结。但大柴胡用了大黄后,泻下之力大,多用生姜可以拽这点儿气机,别“咕咚”一下就下去了,人会受不了。
所以,张仲景的方药组合真是妙不可言。
而且,大柴胡汤的煮法也强调“去滓,再煎”,一方面有浓缩之意,一方面保持和解剂的药性稳定。现在一律药房煎煮,哪有这等效果!
产生胆结石主要原因也是元气不足。元气不足,胆汁排空延迟,容易造成胆汁瘀积,胆固醇结晶析出,就形成胆结石。另外,元气不足还会造成虚火过旺,导致人体“津”(液体向外渗透)的功能过强,也会使饱和的胆汁溶液产生结晶,生成胆结石。另外,肝硬化病使胆囊收缩功能低下、胆囊排空不畅也可造成胆石症。
治疗胆结石症,可以服用四逆辈或附子理中汤,使胆结石泥沙化,元气有所恢复后,用加味茵陈蒿汤,排出泥沙,但这个过程很漫长。
对于较大的胆结石,可暂时服用栀子大黄汤以缓解症状。但如果结石已经塞满胆囊,使患者痛苦不堪而又服药或重灸无效的,也就只能仰仗于西医的胆囊摘除术了。且手术后要尽量吃素。
所谓中医的整体观,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,就是“系”。比如手少阴心经“起于心中,出属心系”。心,不单是心脏,而是“心系”,是指一个系统。这其中,有心脏,还要包括心经,还要包括心主血脉、神明出焉、心为君主之官等,还要包括肝木生心火,心火生脾土,心火克肺金、心与胆通等,这些都在一个系统里,都在一个队伍里,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。所以中医看任何一个脏器都是从系统上论,有心系、肝系、肺系等,而不是从器官上论。
西医在每一个器官上都精益求精,在关联性上要靠反复求证。中医,只要懂了系统,很多问题都可以看得明白。比如心与胆通,胆病就要提防心病,而胰腺归属于脾的功能,而脾造成的心脏病是最直接和最严重的,叫作“心下急痛”。上一节说道:“脾足太阴之脉,……连舌本,散舌下;其支者,复从胃别上膈,注心中。”所谓“连舌本,散舌下”,就已经跟心脏有关了,因为“舌为心之苗”,再“从胃别上膈,注心中”,就是在说脾胃病会直入心脏,发生“心下急痛”……所以只要有脾胃病,就不能忽视心脏病的危险。
脾胃不好的人口气重,这就在预警,就要小心心脏的问题。有人会说:“小孩也会积食,也会脾胃弱啊,他们怎么不得心脏病?”大人不能跟孩子比,人家在生长期,好多元气还没用呢!咱们都半百了,好东西不多了,坏东西还成堆了,怎么比?只好早一点儿明白些道理,不乱来就好很多。明明脾胃有毛病,平时还胸闷气短的,还要天天做热瑜伽、蒸桑拿,总耗着心液,就要警惕猝死。
按理说,孩子不应患心脏疾患,但现在少年儿童也容易患有心脏病了,这一般与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等有关。所谓先天性心脏病,与母亲的元气不足,导致胎儿的各种组织器官发育不良或缺损有关。这个比较难办,就是治疗,也只是打补丁,谈不上彻底治愈。而所谓后天失养,就是所有家长要警惕的了,主要是孩子在感冒发热时,经常用消炎退烧的药物,或多用了清热解毒滋阴的寒凉药物,损伤了元气,增加了寒邪,从而导致了心脏病的发作。所以孩子生病后,家长一定要小心上药。大人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,孩子太无辜、太可怜。儿童后天心脏病的治法,基本跟大人相同,只是用药剂量上有些差异。
对于心脏疾患,西医基本以心脏支架或搭桥作为缓解症状的方法,但这只是缓解,不属于治愈。人的血管由于斑块的堵塞而造成冠心病,通过安装支架,将狭窄的血管撑大,是可以缓解冠心病的症状。但血管中的斑块,也就是说病因还存在,如果控制不好还会继续恶化。再说,支架也属于瘀血,会激发人体排异反应,会促使元气加快耗散。
而现代中医提倡活血化瘀,扩充血管也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方法。久之会使人虚弱无力。而长期服用速效救心丸或丹参滴丸之类的疏通心血管的药物,只能使元气逐渐消损,使心脏病逐渐加重。所以说,这些药物只能作应急使用,不可长期服用。而有的人主张有心脏问题的病人每天服用三七粉,这也是一个危险的做法,这是只知通河道、不知在上游种树的做法,久之河道越来越薄,一旦发病,救都没的救。
平时保养心脏,可以锻炼十个手指尖。记住,是手指尖,而不是手指肚。因为指尖、脚尖都是阴经、阳经相互转折交通的地方,又是经脉末梢,所以此处通则全身通。锻炼指尖最好的方法是习练钢琴,没有钢琴的可以用十指尖敲打桌子。
大拇哥,肺经所主。肺主一身之气,没有人把戒指类的物品戴在大拇指上,因为那样做的话就约束了气机的流转,人会感觉不舒服。食指,大肠经所主;中指,心包经所主。心包经主喜乐。现在人订婚之时,会把戒指戴在中指上,大概是表示心中的喜悦之情吧。无名指,三焦经所主。人的五脏和六腑都归属三焦,它是一个系挂,就像一张网。一般说来,结婚戒指都会戴到无名指上,这怎么解释呢?婚姻这件事,就有点儿像三焦,看上去是两个人的事,其实是两家人的事,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,很复杂,喜怒哀乐,无一不有。小指,心经和小肠经。如果小指经常麻木的话,一是检查颈椎,二是检查心脏。
手心过度出汗,属于神经质和优柔寡断,心包经走手心,心包主喜乐,一被憋、一紧张,就潮乎乎的了。有人主张手心汗过多的人切除腋下淋巴,这就有点儿过了。手心出汗死不了人,而手术可能造成坏病。
人的手指一旦出现冰凉、发白、发青,都有可能是心脏疾患已经成形,若病在厥阴,就是当归四逆汤证。所以把脉时,要特别仔细。有些人一见大夫就紧张,也会手脚冰凉,所以要先轻轻握着病人的手说会儿话,让病人情绪平稳下来再把脉。同时还要不经意地捋一下病人的手臂,最好用手背,因为手背相对恒温,如果病人从手一直凉到肘,就说明病已深入。
再者,小鱼际一般略红于大鱼际,因为小鱼际这边为心经所主,大鱼际为肺经所主,大鱼际这边通常有青色,主肺寒。经脉不只是一条线,实际上是一个区域,只要是病人,穴位也不见得就是经络图上的那个点,因为你气不足,穴位就可能有移动,所以这时要找阿是穴。
人间的君主是由天来管的,所以叫天子。那身体里的心这个君主是由谁来管呢?肯定不在五脏之中。记住,作为心的这个君主,由元气管,这就是为什么关于生命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元气说。
我们每天活蹦乱跳的,靠什么调元气来支撑我们的活力呢?就靠我们一日三餐中的那点儿盐,那点儿咸直接入肾,而元气就藏于肾。所以,我们吃咸了,就调元气调得多;吃淡了,就调元气调得少,但可能会没劲儿。中国人为什么老强调要静坐、要静休,就是为了少调元气。这么说吧,圣人养先天,庸人养后天;圣人重视保养真阳元气,庸人却把吃喝当养生。
所谓没病而善终的人,结论通常是肺心衰竭,其根底无非是元气衰竭。要想长寿,在根本上就是少损耗元气。元气,指人受生之时,已有之定分,为元气。所谓先天元气,就好比人在精卵结合之前的那一瞬,领的一个煤气罐,这一罐气,貌似是你随机抓的,但一定是老天给的。
怎么少损耗元气呢?丹道家认为五窍为元气之贼,指出人容易受到耳、目、口的伤害,耳听声则肾精动摇;目视色则心神驰越;口多言则肺气散乱。因此,要固守耳目口三关,但我们终日耳听、目视、口多言,自然元气虚亏。元气虚者,哀而伤。因阳气运化无力,哀痛易堆积,久则伤身;元气足者,哀而不伤。元气足的人,虽有悲怆,但得阳气疏布,易化,故哀而不伤。
中医有“药医不死病,死病无药医”的说法,就是说:能用药治好的病,都不是要死的病;而元气若已经大伤,则无药可医,就是元气没了,再好的药都没有用。药医不死病——如果元气尚可,就可以用药来鼓荡元气驱疾。也就是说元气足,才有五脏六腑之用。
总之,中医用积累元气的方法治病;西医用调元气的方法治病。西医靠大夫治病,大夫不是上帝,所以每每无奈。西医所言的免疫力也相当于元气。免疫力低下者不好用药,更无法动用激素,那样会把仅存的一点儿元气耗光,所以面对免疫力低下者,西医也勉为其难。中医靠元气治病,明元气之理,即为大医。中国人说,三分病七分养,其实养的就是元气。
耗精容易,养精难。思虑、纵欲、焦虑、生气、郁闷等都会快速消耗人体的精,放下思虑、纵欲、焦虑、生气、郁闷等却很难。所以养生真正靠的是人性的觉悟,元气也是靠德行来养,即有了恢宏的气度、宽和的态度和悲悯天下的胸怀,则会有浩然之气。
我们生命当中最关键的,是元气。元气,是我们生命的根,当我们生命出现任何危险的时候,都是元气跳出来救我们。撞伤了,青肿了,抹药,它会消肿,不抹药,它也会消肿,其实,能消肿的不是药,而是元气。
治病,也同样,我们常人想的都是药在治病,其实,真正治病的还是你自己的元气,元气够,不吃药也能慢慢好;元气虚亏,吃再多的药也是死。所以开方子第一条就是不能伤元气。大寒凉绝对伤元气,元气立马被憋住了,所以不可重用寒凉。金属矿物质类的药也属于重调元气法,所以也属于伤元气的药。吃这类药,因为重调了元气,所以病人刚开始会感觉效果好,但治疗到一定程度时,元气大伤,一旦垮掉,身体就没法修复了。
治病第二条,要适当调动元气。治病归根结底动用的是元气不是药,所以正确的医生开药也是在调动元气。怎么调动?首先,可以用人体排异反应功能调动元气,比如扎针,就是利用人体的排异功能,通过针刺穴位的方法来达到调动元气的目的。针,对于身体,也是异物,当金属针刺入人体后,人体就会调动经气和真阳元气前来破除异物。金属针拔出以后,汇聚来的经气或元气就会灌注于指定的穴位中,从而达到调理虚实的目的,这也是扎针有效和能救命的原因。
为什么说虚者不能过度针刺呢?因为针刺要调元气,所以属于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方法,虚证,如过度针刺,不仅无作用,且伤气血。现如今很多人为了挣钱,把病人扎得跟刺猬似的,就太不应该了。针刺高手取穴一般少且精当,病去即止。另外,用药,也是要靠元气来化的,所以也不能是一大堆药物的堆积,而是要懂如何调理气机,达到疏通经脉瘀阻的作用。
明白了元气说,就要明白一件事:人终有一死。因为元气只能少耗,不可能不耗,且无法补充。有人说:“我锻炼了呼吸吐纳,是不是补充了元气?”没有,只是延缓了元气的使用。还有人说:“但练功的修行人确实活得久啊。”是的,那也只是人的天年而已,而我们普通人从来都是半百而衰。按人的天年论,可以活120~140岁,练功的人也不过如此,而我们活到70~80岁不就是半百吗?
再者,中药,也几乎没有什么药可以进任、督二脉,所以,也于元气无用。人不一定非要死于病,但人一定会死于元气衰亡。因此,长生不死之说,只是不明元气的妄想妄念,好好学了中医以后,真的对修佛、修道都是有益处的,修行,可以修个干净,可以修个觉悟,可以修个超脱,可以修个自由,但,不能修个不死。反过来说,若肉身不死,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超脱和自由。
作为毗邻的两国,中国人似乎最愿意谈论长生不死,日本人最喜欢谈论死亡,每年的樱花季也叫“樱之祭”,就是感叹能在最绚丽时死去最美,于是死亡与美联系在一起,给生命添加一抹悲壮……而中国人,总喜欢把死亡跟阴暗、丑陋、可怕相连,于是人就恐惧害怕,就容易生出妄念。所以还是赞叹孔老夫子“老之要戒贪”的理念,这个贪也有贪生怕死之意。孔老夫子活得通透明白,把古老的地球让给生命鲜活、富于创造的年轻人,也是一种智慧。
美国医生认为第七个不需要治疗的病,是关节疼痛。最常见的是膝关节疼痛、肩关节疼痛、肘关节疼痛,这是很常见的劳损性疾病,疼痛严重吃一点儿止疼药,或者用电吹风吹吹,都能缓解,不需要到医院麻烦医生。
不管怎么说,美国的西医还是相当谨慎的,真的符合医学的抚慰原则,而不过分治疗。甚至现在有医生提出:我们不是治疗,而是救助。这,恐怕更符合生命的意义,因为生命本身有自愈功能。
关键是他们人口少,中国的医生哪有时间去抚慰,每天病人乌泱乌泱的,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,累都累死了。但有些中医诊所也要求一个大夫一上午要看50个病人,这就有点儿过分了,我觉得中医一上午看七八个病人就成了,因为医生的职责不全是看病,抚慰病人心灵才至关重要。
有些医生说可以多看几个。我说:“不必多。病人是看不完的,争取看一个好一个,而且别把自己累死。”一天那么多病气,也伤人啊!再说,若真一上午看50个病人,想必一个都看不好。做中医,要的就是那分从容、耐心和优雅,半日读书、半日行医,把每一个病人都细细地品过,每一个方子都认认真真揣摩过,生活严谨而又诗意,多好。
美国医生认为不必治疗的膝关节疼痛、肩关节疼痛、肘关节疼痛等,属于中医的什么范畴?
第一,关节病属于肺,因为肺主治节,是说关节疼痛会跟节气变化有关,跟肺气虚有关。再者,冷饮、寒气也伤肺,所以就伤关节,妇女月子里受寒及吹空调也伤关节。还有,忧伤伤肺,故女子怨气大,忧伤多,关节也会痛。谁说疾病只是身体的事?
第二,人体关节处又是风寒湿容易侵袭、凝聚的地方,所以跟寒邪有关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里说:“寒则腠理闭,炅(热)则腠理开。”就是说寒邪会导致毛孔收缩、腠理关闭、关节气滞。关节本是气血流通处,气不流行则气内收,内热攻寒则肿、则痛。
第三,关节又跟骨头有关,因为肾主骨,肾精不足则骨质疏松。肝肾同源,肝不足,则血不能濡养筋骨,也代谢不了人体垃圾,酸性物质多,骨也痛。此外寒邪也刺骨。
第四,胆主骨所生病。这一点是很少有人看到的。胆气被憋,人体经脉都会被憋,而其中,尤其影响骨气精髓的生发。
有了这些考虑,病,就好治了。西医说用热吹风吹吹,就是驱寒,那你就再跪跪、揉揉、泡泡,如果遇到好中医,再吃点儿甘草附子汤、肾着汤、真武汤,至少要比西方病人舒服得多。所以我们得感恩祖宗的慈悲啊!
所谓跪法,我在精讲《黄帝内经》时讲过了。胃经走膝盖,所谓老人家的膝盖退行性病变,无非是人老了,胃气衰败,才会膝盖疼痛。最好的办法就是扶着老人家在床上跪一跪,即屁股坐在脚后跟上,脚面得到了抻拉,就抻拉了胃经。所以说跪法,是锻炼胃经的上上法。膝盖被挤压后会充血,并得到气血的营养。慢慢来,一次先跪3分钟,慢慢地能跪着往前走,基本上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健步如飞了。
初得类风湿的患者,只是手指脚趾的关节疼痛,可以强刺激中渚和足临泣两个穴位。中渚穴位于手背部,第4、5掌骨间凹陷处,属于三焦经,去湿痹,主治肩、背、肘、臂疼痛麻木,手指不能屈伸等。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,第四趾、小趾跖骨夹缝中,属于足少阳胆经,主治乳肿痛、中风手足举动难、麻痛发热、筋拘挛等症。并且,在治疗期间服用白通汤或四逆汤,也可以解决风湿造成的心脏疾患,疗效会更加显著。愈后若能每星期服用两剂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,并注意坚持锻炼,一般不会复发。
若对关元穴、中脘穴施以重灸,当灸至200壮以后,热量会通窜到周身四肢的各个关节,未有不愈者。从临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来看,灸法是根除类风湿病的最有效方法。灸后要少房事,以免过度耗精。可以吃鱼虾、内脏等发物,以增加营养、巩固疗效,但忌食生冷。
都说人老腿先老,就是人老了,阳气不足,这时阳气要先在上面保护五脏,所以就顾不得下面,就会出现腿脚肿胀。腿,前面是胃经,两侧是胆经,里侧是肝脾肾经,后面是膀胱经。胃经靠跪,膀胱经靠脚后跟外踹,外侧胆经、里侧肝脾肾经靠敲打和按揉。
让大家锻炼,是最经济的养生方法。打易筋经,每天两次,顶多1小时就够了。再有一点,就是可以节约资源,除去人力资源,还有药材资源。我常问病人:你能不能好好吃药?你不好好吃也别浪费我的药。我不是卖药的,种出一斤甘草毁那么多土地,种出一根人参又毁多少土地?我们很少想到资源,看什么值钱就去买,根本没想过这一份东西,是靠毁坏大地多少营养而存在的。老百姓最好通过明人性、懂锻炼来自救。如果每个人都学习《黄帝内经》和《伤寒论》,这世界该多美好啊!
又有人说:“我不喜欢锻炼,就喜欢天天躺着!”好啊,没问题,如果这辈子就是来做躺着这个功课的,干吗不躺着?谁都别拦着谁的修行!说实在的,好多活得精致、天天养生的人,也不见得长寿,太过细致了,反而拘束了人生。
我从没有要求自己和别人养什么生,我只求大家小时候尽情享受玩乐,年轻的时候尽情享受爱情,中年时尽情享受事业,年老的时候,尽情享受艺术。只是大多数人,小时候没玩痛快,年轻时没爱痛快,中年时没干痛快,老年时没悟痛快。只要没痛快过,生命就没的养,就是万般遗憾。年轻的时候没好好恋爱,年老的时候又活得特无聊,那就悔死了。
我们先看一下跟腰部有关的经脉。
(1)督脉: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,沿脊柱上行。贯脊,属肾。督脉病会出现:俯仰不便、脊柱强直、角弓反张、脊背疼痛、精神失常、小儿惊厥等。
(2)膀胱经:其直者,从颠入络脑……挟脊抵腰中。所以那种眼睛胀痛、颈项僵硬的头痛症,有时按摩委中穴有奇效,特别是委中穴有筋结的,按揉或针刺后,头痛马上缓解。由于膀胱主筋所生病,故一切肢体筋脉僵硬和萎软都可能与膀胱经有关。脊背痛,腰似折,两胯不可以转动,连带腿脚不利。都是膀胱经的病。
(3)肝主筋。肝经病也会腰痛,“不可以俯仰”,可以按摩或针刺太冲穴。
现在让很多人痛苦的一个腰病,是腰椎间盘膨出造成的坐骨神经痛。椎间盘可是我们身体里最奇妙的东西。人体有24节脊椎骨,与二十四节气相应,其间有23个椎间盘,是由骨胶原组成的软骨组织,奇妙的是,它们不是通过血管来汲取能量,而是像海绵那样吸收气血。想想这事的奇妙吧,没有管道也能吃到气血!就好比凡人还通过吃饭吸取气血呢,可有种神人从旁边一过,就把粮食的精华吸走了,这大概也是督脉为奇经的原因之一吧。而且督脉主一身之气,是人之精气神的总源头。而椎间盘作为脊柱上23个亮晶晶的小节点,不仅是使我们俯仰天地的转枢,更是气机的转枢,气使它饱满,血使它濡润,不仅人躯体的灵活源于它们,甚至头脑的灵活也源于它们。
椎间盘疾患的原因是什么呢?阴血不足,椎间盘就无法吸收到更多的营养,再加上阳气衰微,椎间盘就干瘪了,此时就是椎间隙狭窄,人,也就老化了,变矮了,变佝偻了。久之,椎间盘还有可能脱出,长成软骨刺,压迫周边神经系统,人就会感觉痛苦。
所以,要明白,椎间盘膨出,主要是因为阳气衰微。阳气足,椎间隙就饱满,人,就显得高,脊背就挺拔。关于这病,西医现在主张做手术,但这并没有解决阳气衰微的根本问题,人越老,阳气越弱,就越会出现类似的问题。所以,根治的方法,还是要让气血足起来,气血一足,椎间盘就会渐渐复位,软骨刺也能被吸收。
如何预防这个病?
(1)阳气足。一说阳气足,大家就问怎么补。其实最大的补,就是不要损伤。比如寒凉伤阳,就不要沾寒凉,就要先知何为寒凉——外寒为风邪、湿邪、寒邪。内寒为寒凉药物和精神郁闷,也就是生气郁闷会使阳气被憋。
(2)要血足。养骨的秘密在于养血,养血的秘密在于养肝,养肝的秘密在于睡眠、吃饭和心情。肝主筋,血不濡筋,肝则病。大家明知久视伤血,可几个人愿意放下自己的手机?天天佝偻着后背,埋头看手机,其实是最伤阳、最伤血的做法了。
(3)锻炼和按摩膀胱经。锻炼脊背、抻拉脊椎最好的办法是打易筋经。
(4)站如钟,坐如松。养成日常好习惯:挺胸抬头。
修复椎间盘的最好方法:
(1)放松。躺着、趴着、侧卧,慢慢翻滚,使脊背放松。
(2)睡眠。睡眠养阴又养阳。好的睡眠会使脊柱吸收更多营养,会使椎间隙拉长。
(3)正确的锻炼。比如慢跑和仰泳。习练易筋经,是最有效的锻炼任督二脉的方法。此外,还有爬墙法。
(4)别受寒。后背为人体太阳界面,最怕寒凉。常晒后背。
(5)减掉大肚腩(大肚腩会使腰部更累)。
(6)学猫弓背的动作。
(7)抚摸腰背部。背部紧张,男人源于工作压力,女人源于情感的压抑,所以腰背部还需要温暖的爱和爱抚。
(8)累腿别累腰,人老了,要小心弯腰的动作,能蹲下拿东西,就别弯腰拿东西。
西医主张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,但风险很大。中医则可以用多种手段来治疗此病。
(1)先推拿,让劳损的肌肉松弛下来,恢复腰椎的生理曲线。
(2)艾灸患处及劳损的肌肉。用红外灯照射无用。
(3)针刺患处或按摩夹脊穴,配环跳、委中、昆仑等穴。
(4)吃药。因为主要原因是阳虚和肾气衰弱。
有人问:“肾的收藏能力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,如何加强?”
答:肾的收藏能力差是日常损伤造成的,比如少年思淫、中年纵欲等,等老时,已修复不起。可以通过练功加强肾的收藏能力,比如习练易筋经等。
有人问:“请老师讲讲先天奇经八脉和后天十二经脉的关系。”
答:“先天奇经八脉,重在奇。后天十二经脉重在藏府。奇经八脉、十二经脉都是气脉,前者养先天命,后者养后天命。人得病,基本上都是气先病,然后血病,然后脏器病。”
奇经八脉是根本能量,不遇生死大事,不动、不用。十二经脉、情绪(比如爱与恨,恐惧与骄傲等)是日常波动的能量,情绪波动先伤十二经脉。好环境、坏环境也是能量,这里的环境指的是时代,这些都会给生命不同的方向。如何利用它们或如何拆卸它们,就属于人生智慧了。
如果有轻度坐骨神经痛,只需在环跳穴点刺放电至脚趾,或针刺膀胱经、胃经、胆经的根结穴即可,这些是医生要掌握的,此处就不多讲了。用药也是兴阳,前面讲过肾着汤、附子汤等。
椎管狭窄或椎间隙狭窄的治法同上。
美国医生认为第八个不需要治疗的病,是慢性咽炎。他们认为慢性咽炎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性疾病。许多人会感觉喉部不适,而病理学并没有改变。可以喝一些中药茶饮料治疗,完全不需要多次检查和输液打针。
我很赞赏他们关于咽炎的看法。首先能够确定的是,咽炎是一种心理性疾病。我说过,大脑是有为,是理性;身体五脏六腑是无为,是本能。故本能与理性之冲突、之纠结在喉部,心不平、气不和也在喉部。
常有人问我怎么不上电视讲课了。因为这个工作很伤人,脑子每时每刻都要控制自己别讲什么、别犯错误,对一个率真的人而言,有真话不能痛快说,憋都憋死了。其实,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有很多真话不能讲,有很多中正不能守。这事不仅伤害肝胆,更伤害心肺,咽喉疾患能不多吗?本能和理性要想协调、和合,无非是放下头脑的固执,放松身体的拧巴。只要人情绪紧张,喉部就有痉挛,所以,放下、放松很重要。
再者,咽炎的表现之一是喉咙疼痛。这是一种不情愿接受而又被强迫接受现实的状态。阴寒太过,再反复吃阴寒药、喝凉茶,咽炎就反复发作。如得阳气温曛,咽喉方得清润。
有人会问:“小孩常犯扁桃体炎,也是情志问题吗?”
当然是,小孩也常被妈妈吼叫“闭嘴”,小孩更常有不被满足的时候。需要割掉扁桃体吗?当然不需要,老天给我们的哪样东西没有用?扁桃体是我们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大门,怎能说割就割了呢?它为我们抵挡很多东西哪,如果挡不好的东西多了,就会累,就会发炎。发炎了怎么办?
首先要辨证准确。扁桃体炎属于中医学“乳蛾”的范畴,分虚实两种,实证大多因气候骤变、寒热失调导致。大人则因过食烟酒等或外感风寒失治导致,一般会红肿热痛。而虚证就是肾阴亏损、虚火上炎,扁桃体上有白脓、嗓子隐痛。治疗的话,要么吃药,比如小剂量的通脉四逆汤等,很多小孩就此痊愈,而无手术之痛。要么针刺,要么脓处放血,等等。
孩子若咽喉红肿、发热,可以耳尖放血,或手指少商、商阳放血。同时刮一下大椎穴,大椎穴退热第一。这个一般妈妈不敢做,那就平时与年轻的医生交个朋友,或找个胆大的闺密来做,总比去医院吊消炎药好。但如果创口有白脓样就属于虚证,下手就要慎重,就不适宜放血疗法了,吃中药会好些。
老人的咽喉病叫“梅核气”,就是喉咙处有异物感,吐又吐不出来,咽又咽不下去,可到医院检查又什么都检查不出来。其实它就是隐藏在你意识里的那个纠结和痛苦所形成的气团,它阻碍了你的表达,同时你又用疾病和不舒适感向别人传达了你的痛苦,试图逼迫对方接受你。这个病,西医因为找不到具体的东西,所以没办法治。中医只要懂了原理,就能治。
《金匮要略》:“妇人咽中如有炙脔,半夏厚朴汤主之。”如,就是好像,但不见得真有什么东西,就是难受,吐之不出,又吞之不下,这时要用半夏厚朴汤。
半夏一升,厚朴三两,茯苓四两,生姜五两,干苏叶二两。
现代基础用量:半夏12克、厚朴9克,茯苓12克,生姜15克,苏叶6克。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四升,分温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其中半夏下气,厚朴宽胸,茯苓祛湿,生姜宁神,苏叶性轻而味浓。性轻则上泛,味浓则下沉,可以通达内外。此病得于七情郁气,凝涎而生。待气舒涎去,病自愈矣。此症不是妇人专有,男子也可能患此症。
其实这个病也可以用苓桂术甘汤,用什么破那个气结呢?用桂枝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说桂枝有四大功效:(1)主上气咳逆;(2)结气喉痹;(3)利关节;(4)补中益气。梅核气,本身就是上气咳逆,用桂枝,可以下气。梅核气,又是结气喉痹,桂枝正好可以开结气、去喉痹。而且老人之所以会患此症,也跟中气不足有关。所以,苓桂术甘汤之所以能治此病,跟桂枝的妙用分不开。也就是说,如果有气往上冲的毛病、嗓子眼堵的毛病、心突突乱跳的毛病,把这个药方用好了就有奇效。
另外,还得劝老人家,人老了就别固执了,应该从退休的那一刻起严厉地告诫自己,从这一刻坚决地退出历史舞台,把更多机会和资源让给年轻人,而且学会保持沉默与尊敬,这是一个老人最有尊严的表现。如果还坚持对世界指手画脚、磨磨叨叨,就会讨人嫌,而且自己还会得病。
还有一种咽喉疾患与性情高傲且口德不佳有关。比如一个老人曾被医院判定为鼻咽癌,因为手术很麻烦,他选择中医治疗。此人总自诩为武林高手,于是我笑着点他:“您是不是睥睨众生,总说自己是最牛的?”极聪明的他当下顿悟,并决心再不说这等话了。这样的人是可救的,果然,吃过2个月的药后,潜心做人,病也就无影无踪了。
中医认为咽炎属于阴寒。咽喉是群阴之所聚,所有阴经都要走咽喉,百会阳气生机不旺,咽喉就闭塞不通。医家治咽喉危症时,应多针灸百会以通气机,开咽喉。
一个上市医药集团老总常年犯咽喉病,服天下名医药无数,终不见效。其实我特别喜欢看过天下名医的患者,为什么呢?因为该试的药都试过了,到我这儿,我坚持“正行勿问”就可以了,即坚持《黄帝内经》的理、《伤寒论》的方就可以了。至我处,按脉象开当归四逆汤,有良效。
他好奇地问:“咽喉肿痛不是热证吗?”当然不是,天长日久,早已是三阴经证,哪里还有什么热?全然一派阴寒了。这就是现在咽喉病治疗上的问题,寒热辨错了,就会有问题。他先前一直吃寒凉药,自己也觉得方向上出问题了,才决定另觅他法。可一般百姓在方向问题上还是反应慢,最后就会拖延成重症。
咽喉炎不仅是现在的常见病,未来也会更严重地影响人类,因为世界越来越不驯服,而人类越来越急躁,这个连接理智与本能的要道正在承受人类的诸多困境。原因大致有五:
(1)我执太重。人们正在把说服别人改成强迫别人,太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,会引发咽喉的不适或痉挛。
(2)过分敏感和不自信也会引发喉咙病。
(3)咽喉不舒服时,多食阴寒类食物、喉片及寒凉药。
(4)说话太多,又纠结于词不达意,导致过度劳累。
(5)总不说真话,人就犹疑并紧张,喉部就痉挛。所以一定要说真话,实在不能说时,也别憋着,冲墙说,或跟宠物说。
我们出生是因为肝气足,所以握固出生,肝气绝则撒手而去。所以肝经的毛病都跟生死相关,嗓子出问题了,也许是我们生命最深处的问题,大多会表现在少阴或厥阴当中。比如少阴头痛,热气上蒸、头胀痛、咽喉干、小便赤、少气懒言、肌肤干燥。法宜养阴,宜黄连阿胶鸡子黄汤,属于润燥救阴;若头痛脉微欲绝,身重,但欲寐、懒言,咽喉干而口不渴,宜麻黄附子细辛汤,属于温经散寒、扶阳抑阴。
关于咽痛,现代中医一般认为是风热,爱上消炎止痛药,所以总是有反复。但《伤寒论》一般把咽痛归为少阴病,因为少阴经脉走咽部,属于寒证,这两者用药完全不一样。
在《伤寒论》里,有一系列治疗咽痛的方子。
少阴病,下痢、咽痛、胸满、心烦,猪肤汤主之。
此方就是用猪肤,也就是猪皮一斤。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熬香,和令相得,温分六服。
这是因为下痢会造成津液不足,虚热上蒸而出现咽痛、胸满、心烦,此时,用猪肤,也就是猪皮煮成汤,用煮好的猪皮汤和蜂蜜以及炒好的米粉搅拌熬香,分六次吃完。其中,猪皮甘寒,可滋阴清热,白蜜润燥养血,糙米粉为五谷之一,可以养胃气,补先前的下痢之虚。这哪里是药啊,好吃得不得了,就算不咽痛,吃了也养人,是治疗秋燥的良方。
此外,《伤寒论》还有一连串的小方子治疗咽喉疾患。
比如:“少阴病,二三日,咽痛者,可与甘草汤,不差,与桔梗汤。”不差,指不愈。甘草汤用的是生甘草,熬膏曰国老膏,止痛、缓急、解毒。
桔梗汤是桔梗加甘草,其中桔梗开喉痹、消肿。
桔梗一两、甘草二两。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。温分再服。
桔梗,味苦,气微温,有小毒。入手足肺、胆二经。润胸膈,除上气壅闭,清头目,散表寒邪,祛胁下刺痛,通鼻中窒塞,治咽喉肿痛,消肺热有神,消肺痈殊效,能消恚怒,引诸药上升,而不可多用者。唯咽喉疼痛,与甘草多用,可以马上解决问题。
这些轻小之剂,又称之为小方。小方用对了,就是大用。
少阴病,咽中伤,生疮,不能言语,声不出者,苦酒汤主之。
这时已经不是咽痛了,而是咽喉生疮,有脓血了。苦酒就是醋,可以活血行瘀,可清除疮上的分泌物。
药有三味:半夏和鸡蛋清,外加苦酒。
半夏洗,破如枣核十四枚。鸡子一枚,去黄,内上苦酒,着鸡子壳中。
上二味,内半夏,着苦酒中,以鸡子壳置刀环中,安火上,令三沸,去滓,少少含咽之,不差(愈),更作三剂。
这个药方的制作方法很有趣,把半个鸡蛋壳放在刀环上,里面有鸡蛋清,去掉鸡蛋黄。鸡蛋清可以止痛、利血脉、润咽喉;半夏去痰涎、开喉痹;醋,消肿敛疮,活血散瘀。把半夏和醋倒入鸡蛋壳中,放置在刀环上,用小火,三沸,去渣滓,少少含咽之(就是要慢慢地吞咽)。
你看,所谓古代的慢生活其实就是精致生活,这种精致生活不是奢华,而是对细节和耐心的追求,小心翼翼地煮药、制药,就是小心翼翼地爱护自己。
看来古人和今人一样,也多咽喉症状。咽喉,实际上有两部分,其顶部为咽,管部为喉,咽部大多与交流不畅的困境有关,而喉部则是不良情绪的深度隐匿处。咽喉毕竟离脑部太近,且许多重要经脉要么循喉咙,要么贯穿喉咙,错误的用药不仅不能治愈咽喉病,反而有可能引发其他病症。向上,影响脑、眼、鼻;向下,影响心肺。不可不慎,如无良医,还是休息为宜,或者时时吞咽生鸡蛋清来润喉,等待自愈为宜。
在《灵枢·忧恚无言第六十九》篇中,专门讨论过人突然失音的问题,把咽喉部的问题说得很全。
黄帝问于少师曰: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,何道之塞,何气不行,使音不彰?愿闻其方。
黄帝问少师:“人,有突然因为忧愤而失音的,是什么道路被堵塞了呢?是什么气机导致人无法出声了呢?我想弄明白这事儿。”
少师答曰:咽喉者,水谷之道也。喉咙者,气之所以上下者也。会厌者,音声之户也。口唇者,音声之扇也。舌者,音声之机也。悬雍垂者,音声之关也。颃颡者,分气之所泄也。横骨者,神气所使,主发舌者也。
少师回答:“咽喉,是水谷之道。喉咙,是气之所以上下的地方。会厌,能够开启和闭合,是音声发出的门户。会厌,指喉头前部的树叶状结构。说话或呼吸时,会厌向上,使喉腔开放;咽东西时,会厌则向下,盖住气管,使食物或水不至于进气管之内(所以当人们出现呛食时,就是咽和喉这儿出大问题了)。口唇张开与闭合,犹如发出音声的门扇。舌头灵活,是发出音声的枢机。悬雍垂,又称帝丁、帝钟,俗称小舌头,是发出音声的关键所在。”颃颡,也需要发这两字的读音,才可以知道颃颡的部位,即鼻咽部,音声的一部分从此处通过,可以协助发声,有鼻腔音,显得深沉。横骨,因舌骨横于舌根而得名,受神气意识所指使,是控制舌体运动的组织。从这部分看,不能说中医没有解剖。
分析了发音的各个部位及功能后,少师接着分析发音出问题的原因。
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颃颡不开,分气失也。是故厌小而薄,则发气疾,其开阖利,其出气易;其厌大而厚,则开阖难,其气出迟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无音者,寒气客于厌,则厌不能发,发不能下,至其开阖不利,故无音。
所以,人流鼻涕收不住,是因为颃颡闭塞不通,分气失职,就鼻塞声重。会厌小而且薄的人,就呼吸畅快,开合流利,发音流畅。会厌大而且厚的人,开合不利,气机迟缓,则容易说话重复和结巴。突然不能发声是因为寒气侵袭会厌,气道被憋,开合无力,就失音了。
总之,喉为气息出入之要道,又为出音发声的器官。喉下连气道以通肺气,而肺主气、主声、司呼吸,所以喉咙的通气和发音直接受制于肺气、肺阴。而咽乃胃腑所系,“咽,嚥也,主通利水谷,为胃之所系,乃胃气之通道也”。若脾胃失和、升降失常,可见吞咽不利、嗳气呕逆等,故有“咽喉为脾胃之候”之说。
所以不要小看咽喉的问题,咽喉嘶哑,可能也是脾胃的问题,更严重的是肝的问题。
嗓子这一窍跟肝经有关,喉痹、痉挛就是肝的表现;跟心情也有关,心情一紧张,嗓子一缺血,就嘶哑;跟脾经也有关,脾主肌肉,噫部的小肉肉一松弛,人就打呼噜……所以,咽喉部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问题,可大家都把它看作小问题。
一般来说,六腑通利,嗓子就好。身体好为什么跟肠道有关呢?小肠负责分清泌浊。清,就是营养;浊,就是垃圾。小肠把营养给五脏,把垃圾给大肠。如果小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,就会让营养也跟着浊气浊水走了,人就慢慢变虚弱了。
清与浊都到了大肠这里,大肠又不傻,会说:“我只收废物,好东西要还给你。”于是大肠就会发挥津的作用,把液,也就是营养津回给小肠。大肠属于阳明火,如果火力不足,津的力量就不足,人就会拉稀。如果阳明燥火太盛,津的功能过度,人就大便干燥。下口一堵,上口久之也必堵,这时,人的咽喉就会出问题。而《伤寒论》里的甘草干姜汤就对治这个上口、下口皆堵的问题。
《伤寒论》说:“厥逆,咽中干,烦躁,阳明内结,谵语烦乱,更饮甘草干姜汤。”
上面咽干,下面大便干,再加上心烦意乱,就是甘草干姜汤证。这方子就炙甘草和干姜两味药,大道至简。此方前面讲过,此不赘述。
嗓子的问题还是跟心情有关,因为心经“从心系上挟咽,系目系”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人类面对面的交往会越来越少,微信表情包的发达也意味着人类在语言上的困顿与厌倦。但总不能与世隔绝不交流,所以一旦交流起来,就会词不达意、焦虑紧张,这就使得未来咽喉疾患越来越多,甚至出现咽喉癌、鼻咽癌等。
老师如果老得咽炎的话,根本原因可能不是劳累,而是这个老师潜意识里非常不自信,因为急于让学生接受自己,同时又偏于我执。我执,就是认定自己绝对正确,而拒绝任何质疑。当强迫别人接受自己,而又感觉不能如意时,就会在咽喉部出问题。我就见过一位老师,只要底下有学生表情不屑,就要把学生轰出教室。这种过度自信的表现,反而是因为内心极不自信。他总是在课堂上说:我就是唯一正确的。大家记住,甭管男人、女人,只要强调唯一性,他就是一个男权文明的象征,而女性时代最大的特性就是包容和双赢。
再说说鼻咽癌。伟大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就是重症咽癌患者,他曾做过9次鼻咽癌手术。现在人们分析他得此病的原因是一直抽雪茄,但真实的原因一定是他的人生。作为精神分析运动的创始者,他经历了很多常人不能经历的东西,比如他有个“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”,或称“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”,所有弟子无一例外地创立了自己的学说,可以说他的学习小组是成功率最高的。但学生的成功正好印证着反叛,这对弗洛伊德不能说不是个打击,这其中最大的打击应该是阿德勒、兰克、费登和荣格,这些人都成为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,并有自己的理论系统。
鼻咽部跟极度的思虑和焦虑有关。极度的思虑一定包含人性的极端,人性的极端,一定是极度的自我。很多时候,我们都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原因。这种极度的自我,一定会在生命里烙下印记,这种印记就是疾病。直肠癌和鼻咽癌,表面上是两个病,实际上是一个病。人体作为腔体,鼻咽是上口,直肠是下口。上口堵,下口一定堵,下口堵,上口也好不了。只不过鼻咽这个部位直接上通于脑,所以它出问题要比下口严重得多。鼻咽疾患一般跟这三个问题有关:焦虑、极端、自我。
有趣的是,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理论。他们认为,每当时代出现大的现实危机的时候,人们就会因焦虑而致病,从而产生大量的焦虑病人。
现在大多数病人无论什么症状,都有个焦虑的底子。焦虑会引发多种病症,比如心慌、腹泻、湿疹、斑秃、牛皮癣等。也可能是因为病症而焦虑,但基本是前者居多。病人只求治疗斑秃、腹泻等,不知要先治疗焦虑。所以,治病的第一要务是先解其焦虑,要通过交流打开其心结,这也是中医看病必须要见到本人的原因。打开心结后,病,可以去大半。其次才是用药物宣通其瘀滞,彻底去掉他内心的焦虑,所以我的病人最常说的是,吃过药后,先是不焦虑了,然后别的病就逐渐消退了。
怎么用药祛除焦虑呢?焦虑源于胃寒、肾寒,用四逆辈的方子驱胃寒肾寒就是了。说白了,躁郁症很好治,只要你找对了医生。
但有一些原始焦虑,很麻烦。所谓原始焦虑主要是指出生创伤,比如有的婴儿在母腹中时,遭遇了母亲几次要流产的想法,这样的孩子出生后,要么非常讨喜,以博取母亲的关爱;要么非常自卑,总黏着母亲,生怕被抛弃……哪怕长大后,也会常常有不安全感和各种说不出的拧巴。
所以,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,不过是在整合他自童年起就已形成的性格,以及他在青春期时建立起的价值观。所以,当我们想不通的时候,不一定非得努着往前走,也许回个头就能恍然大悟,很多问题可能早早就潜伏在我们生命当中了。